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媒介宝库栏目--->媒体杂谈-->详细内容
非法刊物怎样行骗蒙钱?知情人揭开其中黑幕
作者:佚名 日期:2001-10-9 字体:[大] [中] [小]
-
9月14日,本报刊发了《揭开〈都市青年〉的真面目》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曾经或正在那些非法、不正规刊物工作的人士主动向本报提供信息,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非法、不正规刊物是如何以不正当手段骗人钱财的。黑刊物靠什么蒙钱
大帽子遮住真面容
胡先生现在的单位是一家全国性报纸所办的特刊。当初,胡先生就是冲着这份报纸的名来到特刊的,本以为是一份挺正规的工作,谁知道,进去后才发现那里的情形与自己的想象天差地别。
到特刊的第三天,老板就给了他一张IP电话卡,从此,胡先生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查阅别的报刊或从亲朋好友那里找线索,寻找那些有可能登广告、做宣传的客户,然后给他们打电话。电话几乎都是这么开始的:“我们特刊是中央xxx单位主管的,是xxx报主办的……”
据悉,为了迷惑客户,一些非法、不正规刊物还会打出比如“全国开发区巡礼”、“中国百强乡镇风采”等宣传噱头,有的邀请客户做报刊执委,有的允诺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xx座谈会”,届时会有中央领导出席并接见与会者。其实,只要客户交了钱,报刊的允诺就不知何时兑现了。
与合法、正规的刊物相比,这些非法、不正规的刊物大多也打着“xx部办委局主管、xxx报社主办”等招牌。在这些合法正规的招牌之下,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新闻出版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有的即使是与合法报纸合作,有刊号,但实际上也只是向主办刊物交一笔管理费,借用一下主办报刊的名字。而主办刊物的疏于管理,给了那些不正规刊物到处招摇撞骗的机会。
只要给钱什么都登
只要给钱,什么都好说。对于那些非法、不正规刊物来说,钱是他们惟一的取舍标准。至于读者会不会因为他们的宣传而上当受骗、广告客户花了广告费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就都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了。一般说来,目前,京城那些非法、不正规刊物的收费标准是,黑白版2万至5万元,彩版3万至6万元,除掉给拉广告者30%左右的提成和一些费用外,办报者一个版可以获得上万元甚至几万元的利润。
据曾经在京城好几家这样的非法、不正规刊物工作过的刘小姐透露,她认识的一名普通的记者,自从接手了某报社属下的一个不正规周刊后,不到三年就买房买车。而刘小姐的一个朋友,就靠给这家周刊拉广告,去年过年时往家里寄了6万多元钱。在这一行里,大家都知道这么一条规律:打100个电话,成功的机会在3%左右。但即使这样,只要一年拉上两个整版,也足可以生活了。
黑刊物专蒙小企业
8张桌子、8部电话、8个人,这就是刘先生所在报社编辑部的全部家当。刘先生给记者带来了他们最近出版的一份周刊,8开4版。记者留意到,一版是一家浙江某乡镇服装厂专版,二版、三版则是一些小县市电力局、粮食局局长的人物专访,还有什么医院、美容院、铸钢厂等的文章,四版又是一个酒厂的整版。
据刘先生介绍,现在他们主要将眼光投向边远贫困地区的小乡镇、小单位,因为边远的小地方相对容易相信来自北京的报社。而在大城市里,由于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了,有关部门的稽查打击力度增强了,非法、不正规刊物的钱也就不像前几年那么好挣了。
刊物不能见利忘义
据悉,仅在今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就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整顿和规范出版物市场的行动,查禁取缔了一批非法出版物。但是,据北京市新闻出版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对于像《都市青年》周刊那样没有刊号、没有经过任何部门批准的非法报刊,新闻出版部门还好处理,难办的就是那些有合法手续、但又进行不正规经营的报刊。除了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稽查外,关键是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要管好“自家的孩子”,加强管理力度,不能见利忘义,将社会效益置之脑后。(程国华)